当前位置:首页>>文案大全

儒家思想代表人物(摘抄好句65句)

儒家思想代表人物

1、《论语》首创了“语录体”,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,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,包括上论十篇和下论十篇,共二十篇,四百九十二章,仅一万五千多字,微言大义,比较集中地呈现出孔子的圣贤思想,刻画出孔子风采,也展现了孔子若干弟子的不同形象。

2、深得汉武帝的赞赏,系统地提出了“天人感应”、“大一统”学说和“诸不在六艺之科、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,勿使并进”、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,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,影响长达二千多年。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,杂以阴阳五行说,把神权、君权、父权、夫权贯穿在一起,形成帝制神学体系。

3、五体字卡在教学中,或由家长闪示,或由孩子自己翻玩,在游戏中达到及早轻松识字的功效。书法体的设计让孩子识字的同时,无形中培养了书法的鉴赏力,对孩子的艺术培养又起到了潜移默化之功。

4、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,在人性问题上,提倡性恶论,主张人性有恶,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,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。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‘性善论’比较,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。

5、 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、文学、艺术、教育、史学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,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。  圣人孔子生活于春秋这一时代,总的看来当时是封建专制思想占着统治地位,而在当时的情况下,孔子的思想充满着民主的精华,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。孔子提倡德政、仁政,要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(拱)之”(《学而》)。这就要求执政者自己必须要能够起模范作用或表率作用。执政者先修己后安人,以自己人格之完美,仁爱之心和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的精神说服别人,征服别人,然后才有能力治理好国家或天下。又道:“政者正也,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(《颜渊》)总之,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大多处发挥了这种治理天下或国家的思想。  我们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以看出,当时的社会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。虽然在当时,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,然而在他死后,儒家成为显学。可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,儒家学说遭到了贬抑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中国。他采用法家的建议,下令“焚书坑儒”。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,统一思想。然而,秦始皇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,在秦朝灭亡前夕,儒生们又开始到处宣讲儒家学说。到了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,孔子所提出的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。

6、   普及版套装           273

7、  在奴隶社会里,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,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。孔子兴办私学,广收门徒,突破官府的垄断,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。孔子,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,身通六艺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者七十二人。在教学实践中,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,如因材施教、学思并重、举一反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,及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和“不耻下问”的学习态度,为后人所称道。  纵观孔子的一生,他对自己学生的影响,一部分是通过言传,通过学习古代文献、传授各种技艺,而更多的、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。他的勤奋好学,他对真理、对理想、对完美人格的追求,他的正直、善良、谦虚、有礼,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,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。严格要求自己,以身作则,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,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。孔子爱教育、爱学生,诲人不倦,他能平等对待学生,做到教学相长,严格要求自己、以身作则。孔子确实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。

8、荀子(约公元前313年-公元前238年),名况,字卿,华夏族(汉族),战国末期赵国人 。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政治家,世人尊称“荀卿”。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,因“荀”与“孙”二字古音相通,故又称孙卿。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,后为楚兰陵令。

9、      前551-前4名丘.字仲尼.春秋时鲁国取邑(今山东曲阜)人,是儒家的始创人物,被后世尊为“万世师表",也被称为“至圣"、“圣人"。

10、   名轲,字子舆,鲁国邹(今山东邹城)人,被称为“亚圣”。扬“仁政”、“王道”的主张,提倡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。作《孟子》七篇,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。

11、朱熹(农历115—1200.23),字元晦,又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谥文,世称朱文公。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省尤溪县)。宋朝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儒学集大成者,世尊称为朱子。朱熹著述甚多,有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《太极图说解》《通书解说》《周易读本》《楚辞集注》,后人辑有《朱子大全》《朱子集语象》等。其中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。

12、《论语》中不重复是字共有1338个,字卡正面是印刷体楷书,背面有拼音及同一个字的书法体小篆,隶书,草书,楷书,我们称之为论语五体字卡,多数还附有甲骨文金文等,字体都选用名家法书。多种字体设计是培养孩子的鉴赏力和识字功效。

13、孔子主张“学而优则仕”,自己也渴望仕途,渴望将自己的政治学说和理想推而广之。孔子开设私塾之后几年正值鲁国内乱,他到齐国,见齐景公,向齐景公提出了自己的“正名”主张,强调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其核心学说就是“礼”,强调社会秩序,通过伦常关系、等级名分的明确,达到社会稳定的结果。

14、(3)性善论:主张人性本善,《三字经》中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体现孟子的主张。

15、董仲舒是广川郡(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)人,汉代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汉武帝元光元年(前134年),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。儒生董仲舒在《举贤良对策》中系统地提出了“天人感应”、“大一统”学说和“罢黜百家,表彰六经”的主张。董仲舒认为,“道之大原出于天”,自然、人事都受制于天命,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。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,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

16、《孟子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,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、公孙丑等著。最早见于赵岐《孟子题辞》:“此书,孟子之所作也,故总谓之《孟子》”。《孟子》被南宋朱熹列为“四书”(另外三本为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)。

17、   名况,字卿,赵国郇邑(今山西安泽)人。

18、在思想贡献上,荀子主要提出了性恶说,认为人性本恶,必须通过外在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。否则,人性中的黑暗和罪恶的部分就会冒出,把人性中善的部分给压制或遮盖住。对此,必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和律法的权威,来制约或恫吓人性之恶。最好的方法就是礼法并举,内在兼修,从根本上铲除罪恶的可能。另外,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说,认为内圣不是每人都能做到的,但外王可以。只有通过外王,国家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理。与孔、孟相比,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,重视礼义道德的同时,强调法律制度和外在环境的惩戒作用。

19、朱熹(115—1200.23),字元晦,又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谥文,世称朱文公。祖籍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省尤溪县)。

20、       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,他们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使儒学成为中国的国学。

21、在个人修身上,儒家主张修炼内心,克己复礼,入世作为,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。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,儒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。比如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就是教导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,不要去强加给别人。对人要宽恕,有了宽恕之心,就能平和地应对外在。

22、程颐(1033年9月11日—1107年10月5日),字正叔,世居中山,后徙为河南府洛阳(今河南省洛阳市)人,世称伊川先生,  北宋理学家、教育家。为程颢之胞弟。历官汝州团练推官、西京国子监教授。元祐元年(1086年)除秘书省校书郎,授崇政殿说书。

23、       孟子继承孔子“为仁由已”的思想,强调道德修养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,弘扬“心性”,提出“尽心,知性、知天”的思想,强化了儒学的“内圣”,即个体的自我修养。他强调“反身而诚”“反求诸已”等一系列“存心养性”的内修功夫,提出“寡欲”和“养气”的修养方法。

24、古文选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7

25、“仁”即“爱人之心”,做人和为官者尤其是统治者要具有的道德标准。

26、孔子书院“千县万校”工程,全国战略合作分院如下:

27、孟子的思想学说在孔子的基础上,发展出“仁政”和“义”两个核心,又提出了重要的“性善论”的思想主张,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。

28、以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等书为经典。

29、   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,就传统观念而言,《易》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春秋》谓之“经”,《左传》《公羊传》《谷梁传》属于《春秋经》之“传”,《礼记》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均为记”,《尔雅》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。其中“经”的地位最高,传”“记”之,《尔雅》又次之。  

30、       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心主义观点,通过重民,保民而过到保王,使民的目的。丰富了理论内涵,对儒家学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,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“亚圣”。

31、孟子还强调实行仁政,天下的百姓就像水向低处流淌一样争相归附,那么不用兵甲就可以得到天下了。表面上看,孟子的主张是为统治者得到天下和统治天下提出的,实则不然,孟子与孔子相似,都是站在一个极高的视角,心怀大爱,从社稷苍生出发,希望社会稳定有序,希望百姓安居乐业,至于哪个君王得到天下,其实是无所谓的。这也正是孔子与孟子分别周游列国推广学说,并非执著效力于一国国君的重要原因。

32、道家代表人物:老子、庄子。主要观点:道家以“道”为核心,认为大道无为、主张道法自然,提出道生法、以雌守雄、刚柔并济等政治、经济、治国、军事策略,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。

33、       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,他早年以“儒”为业,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”“出则事公卿,入则事父兄,丧事不敢不勉,不为洒困,何有于我哉”。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,还精通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艺。办私学,授徒讲学,有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二。

34、拼音作淡化处理,有助于读者对生僻字及古音等的了解,省去查字典的麻烦,提高儿童学习效率。

35、荀子提出“天命有常”和“制天命而用之”。他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,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,使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。

36、(2)思想:仁:仁者爱人,孔子强调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要有一颗爱人之心;礼:周礼,孔子非常推崇周礼。“礼”强调等级有序,什么样的身份做什么样的事情,比如张三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个大臣,特别喜欢金黄色,不能用金黄色装修房子,在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用金黄色,大臣不可以使用。

37、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义礼智信。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,晚年修订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经。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,有弟子三千,其中贤人七十二。

38、(2)荀子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的观点,提出“天行有常”“制天命而用之”。天行有常:“常”指规律,意为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,不为尧存、不为桀亡,不会因为是明君而存在,也不会因为是暴君而灭亡,体现唯物主义的观点。制天命而用之:人要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,掌握后并利用规律,强调尊重规律,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
39、孔伋,字子思,孔子的嫡孙、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。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(公元前483年),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(公元前402年),享年82岁。

40、       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,他们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使儒学成为中国的国学。

41、中华传统文化|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—孔子篇

42、“礼”和“仁”的本质又有相通之处,都强调伦常关系、伦理准则。在此核心基础上,孔子学说思想有许多纵横的延伸,真正的博大精深,从孔子所整理的书籍可以见出,从《礼记》中的《大学》《中庸》两篇可以见出,从《论语》中的具体语句内容更可以见出。

43、  通常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孔子所开创出的儒学思想,把重点放在探讨为人处世等问题上,对自然科学不加以重视。而且也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,然而,其中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,孔子对人的问题确实非常关心,即使是关心物,也以人为出发点。实际上,这正是孔子思想的闪光点,也是孔子思想的显着特色。孔子的和谐思想最能说明这个问题。它以“仁”为基本内核、以“礼”为外在实现形式、以“和”为精神风韵,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,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。  在孔子的思想整套体系中,“和”是一种精神,一种追求,一种状态,一种境界,一种政治智能,一种人文关怀,一种道德诉求,一种理想境界。在今天的这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当中,孔子的和谐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去挖掘、借鉴和弘扬。

44、       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,其提出了“人唯有不忍人之心”的性善论,“不忍人之政”的仁政论,“尽心,知性,知天”的天道观,“由博返约”的认识论,“养吾浩然正气”的人格论,其主要学说体现在《孟子》一书中。

45、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 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46、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~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省夏邑县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、“大成至圣先师”。

47、http://jiangxi.kdscom

48、       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礼,他将礼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,使之成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,同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。    

49、       孟子的“尽心、知性、知天”的天道观中,心、性、天三者是统一的。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,善恶之心,恭敬之心,是非之心。这些是善的本性,只要尽心扩充这些善端,就能认识人的本性,只要尽心,才能知性,进而知天。孟子说: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,知其性,则知天矣,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”心、性、天三者在孟子这里达到了统一升华。

50、       “礼”是用以严格区分亲疏、长幼、贵贱、尊卑、上下、男女的宗法制度,贵族等级制度,财产分配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。孔子道出了治国之道,认为“为国以礼”;论处事之道,认为“齐之以礼”;论修身之道,认为“博学以文,约之以礼”,“不知礼,无以立”;论人生愉悦认为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。从政治上讲,强调等级制度;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上讲,强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。在国家关系中,强调中央的无上权威;在家庭中,维护长辈的威信。

51、相传孟子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,但与孔子相似,也是幼年丧父,家境贫困。他十五六岁时师从于孔伋的学生,立志发奋,后来,求学、教书、游说列国诸侯、推行政治主张,形成孟子主要的人生轨迹,但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被真正的采纳和实行。晚年,孟子退居讲学,与其弟子著书立说,序《诗》《书》,作《孟子》,成为又一座思想高峰。

52、诗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9

53、由内圣而外王,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。

54、孟子(约前371年-前289年),姬姓孟氏,名轲,字号不详(子舆、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,或后人杜撰),战国时期邹国(今山东邹城市)人。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,与孔子并称“孔孟”。宣扬“仁政”,最早提出“民贵君轻”的思想。

55、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,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,公元前104年病故,享年约75岁。死后得武帝眷顾,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。

56、孟子(约前372-约前289),名辄,字子舆,战国时期鲁国邹(今山东省邹城市)人。是孔子之孙孔伋(子思)的再传弟子,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,被后世封为“亚圣公”,尊称为“亚圣”,与孔子并称“孔孟”,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。

57、易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5

58、《孟子》秉持了《论语》的“语录体”,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。《孟子》现存七篇,共二百八十六章,仅三万五千多字,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、教育、哲学、伦理等思想观点和言行、活动,呈现出孟子游说诸侯、与其他流派思想的争锋以及孟子对弟子的言传身教等内容,主要集中反映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,是研究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典籍。不论是孟子简短的言行,还是孟子政治活动的简要记叙,抑或孟子言语中对思想观点的阐述,都包含了丰富的意义,值得认真阅读。

59、孟子(约前372年—前289年),姬姓,孟氏,名轲,字号子舆,战国时期邹国(今山东济宁邹城)人。

60、主要观点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圣(信)、恕、忠、孝、悌等。

61、       孔子“仁”思想的最高境界是“博施于民,而能济众”,从仁者爱人到仁者爱民,孔子的“仁”实现了一种由尊天命到重人事的思想转变。他提出君主要做到“为政以德”,坚持反战,禁暴,重民,举贤的德政思想,以德治国,才能长治久安。君子要做到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已欲立而立人,已欲达而达人”。

62、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无序,对此,孟子强烈主张仁政、极力反对暴政,恰恰彰显了孟子作为儒家代表的仁爱之心。而且,孟子不单单具有仁爱之心,更有系统的学说,强调用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教化百姓,强调用温和的方式求得社会的稳定,强调用仁政得到百姓拥戴最后赢得夫下。

63、(曾子)曾参上承孔子之道,下启思孟学派,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,省身、慎独的修养观,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,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,著述《大学》、《孝经》等,后世儒家尊他为“宗圣”。

64、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、孟子、荀子。代表作品是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荀子》。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,以“六艺”为法,崇尚“礼乐”和“仁义”,提倡“忠恕”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,主张德治和仁政,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。儒家的伦理观认为,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。仁就是爱人,君主要体民情、爱惜民力,反对苛政。若要实践仁德,需要忠和恕。忠是尽自己的本分;恕是推己及人。提倡以礼、乐,约束人的行为,陶冶人的性情。儒家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,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。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,以达致“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”的和谐局面,这就是正名思想。儒教教育观提出“有教无类”的主张,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。孔子认为“因材施教”是理想的教学方法。他又提倡“温故知新”及“举一反三”等学习方法。儒家的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“存而不论”的态度,主张“敬鬼神而远之”,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。

猜你喜欢